偏头痛常见神经疾病的诊断流程、筛查与诊断标准

由于头痛的病因复杂多样,有的偏头痛可能合并多种类型和其他原因,因此在临床上确实很容易误诊或漏诊偏头痛。 然而,“正确诊断率不足20%”的数据着实令人震惊。

为此,今天我们系统梳理一下偏头痛这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流程、筛查及诊断标准。

识别头痛症状并确定偏头痛诊断的三个步骤

一般来说,偏头痛的诊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:

图1 偏头痛诊断流程图

第一步

详细而准确的询问对于偏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。 梳理头痛病史所需信息要点包括每种可能的头痛类型、头痛时间、发作特征、可能原因、相关反应、发作间期情况等,相关问题详述如下表。

表1 头痛信息采集表[2]

第2步

部分患者病程或临床症状不典型。 在询问病史和体检时,需要特别注意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,找出特征性症状和体征,以便快速区分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偏头痛。 。

“SNOOP”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找出继发性头痛的原因。 如下表所示,SNOOP 公式涵盖了伴有全身症状或体征的继发性头痛 (/)、神经功能缺损 (或)、突然发作的头痛 ()、发病年龄较大 (at onset) 以及头痛模式的变化 ( )5性能[3,4]。 SNOOP公式自2003年发布以来,不断优化衍生新版本,将视乳头水肿、咳嗽、眼痛等因素作为继发性头痛的预警信号[3,4]。

表2 SNOOP公式[3,4]

第三步

偏头痛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(例如丛集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)区分开来。 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[2]。

表3 三类原发性头痛的差异[2]

ID量表可在临床上用于识别和筛查偏头痛患者。 研究表明,如果 3 个问题中有 2 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,则偏头痛的概率为 81%,如果 3 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,则概率增加至 93% [5]。

表4 ID-尺度[5]

识别常见偏头痛类型,不要错过 MOH 的可能性

根据ICHD-3偏头痛分类标准(如下表所示),偏头痛的诊断最高可达五级。 建议进行一般药物治疗以达到一级和二级诊断。 对于头痛专科诊所或头痛中心,建议采用第四级和第五级。 诊断较为恰当[2]。

表 5 ICHD-3 偏头痛分类[2]

由于原发性头痛发病率较高,头痛的诊断可以同时诊断出多种头痛。 当存在多个头痛诊断时,需要根据诊断的头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[2]。 中国偏头痛患者的偏头痛类型大多为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,有时也可能是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混合存在。

表6 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[6]

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[2],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搏动性中度至重度单侧或双侧额颞叶疼痛。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需要至少发作5次; 如果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其他诊断标准,但发作次数少于5次,即可诊断为疑似无先兆偏头痛[2]。

先兆偏头痛的诊断关键在于识别先兆:如果头痛随该先兆发生或在该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,无论是否符合偏头痛的特点,均可诊断为典型先兆头痛; 如果出现先兆后60分钟内没有出现头痛,则应诊断为典型的头痛先兆。 诊断为典型先兆,无头痛[6]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当每月头痛天数>15天,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,且患者每月服用单纯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>15天时; 如果联合使用镇痛药、麦角胺、阿片类药物、巴比妥类药物和镇痛药>10天/月,可能会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(MOH)[2]。

概括

在诊断过程中,会诊是诊断的第一步,也是关键的一步。 就诊和体检时注意识别预警信号。 如有必要,可以使用 SNOOP 公式来识别继发性头痛。

区分偏头痛与其他原发性头痛,可根据头痛的性质、程度、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判断。 ID量表可以更方便、更灵敏地筛查偏头痛患者。

在常见的偏头痛类型中,无先兆偏头痛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(≥5次)的搏动性中重度单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,而有先兆偏头痛则以头痛前后出现视觉和语言症状为特征。 、运动和其他前兆。

过度使用急性镇痛药引起的MOH是慢性偏头痛的常见原因之一。 因此,在诊断时,需要有意识地评估是否存在合并MOH的风险,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
参考

[1] 等人。 、 、 和 在中国、日本和韩国:a

的与痛苦 (2019) 20:111

[2]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。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(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)[J]. 中华神经病学杂志, 2023, 56(6): 591-613.

[3] TP、A、HW 等人。 红色和旗帜:列表[J]. , 2019,92(3):134-144

[4] . 危险信号——如果不是怎么办?

[5] E A.[J]. 《家庭计划护理杂志》,2016,42(4):280-286。

[6]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科医师分会,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。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(2022年版)[J].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, 2022, 28(12):881-898.

仅供医疗保健专业人士阅读/参考

内容由辉瑞提供支持

相关文章

15330320253